极限集邮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3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巴洛克 《Baroque》 宗教藝術與建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1 1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17世紀以及18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 -1750年),但年份並不代表絕對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建築與音樂。這一時期,上接文藝復興 (1452年 -1600年),下接新古典時期、浪漫時期。</P>
<>歐洲文化「除舊佈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變與成就。資產階級興起,君主政治漸獨立於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科學在伽利略、牛頓等人的開創下展開。藝術上趨勢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於創新,甚至好大喜功。文藝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林布蘭特等,影響都極深遠。也在這時期,歐洲向外擴張殖民,漸漸佔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B4%E6%B4%9B%E5%85%8B%E8%89%BA%E6%9C%AF)
</P>
<>十五世紀末期以後,歐洲各國不斷擴展科學新知,產生了許多發明;新航線的發現,證明了地球是一球體,也造成了通商與殖民的興盛。這種經濟擴張運動,使人眾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思想也跟著自由起來,因此引起民間的理性主義抬頭,以及教會的「創世紀」神學系統的鬆動。到了十六世紀,歐洲各地開始對教會產生質疑,認為原始的基督教清貧素樸的精神已被扭曲,於是這種情形引發出不同形式的「宗教改革」運動。
</P>
<>相對於宗教改革運動,舊有的教會勢力,為了維護鞏固自身的利益,也發動起「反宗教改革」運動,以致引起新教與舊教權力之爭,加上這時候歐洲各國基本上都屬於君主專制的時代,經常為了擴張領土而發生衝突,遂導致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發生。
</P>
<>藝術發展在這種複雜的局勢之下,受到相當大的影響;而民間的理性思考與質疑的精神,也為當時的美學思維發展出一個新的方向。巴洛克〔Baroque〕藝術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首先產生於舊教中心的羅馬,隨後即傳遍了歐洲及美洲部分地區。
</P>
<>《Baroque》這個字來自葡萄牙語baroco,是描述珠寶工人將不規則性應用在珠寶的製作上。它的風格特徵是不喜歡單調平板的水平垂直,而是喜好用扭曲多變的纏繞線條,創造出繁複的裝飾,以追求強烈的律動感。
</P>
<>巴洛克主導了歐洲17世紀與18世紀前半葉的藝術與建築,並且它的影響隨及拉丁美洲直到19世紀初。此風格一方面非常結構化(使用大量的幾何對稱)同時非常生動活潑(將型式加入到強而有力的螺旋裝飾與精神的運動中) 。
</P>
<>巴洛克藝術最初發源於教皇統治的羅馬,後來向北及向西擴展到其他歐洲地區。相較於文藝復興時期著重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的藝術風格,巴洛克藝術卻強調動勢、熱中表現或暗示無窮、不安和對比的感覺、擅用光的特性創造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並且不拘泥各種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的界線,將建築、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
</P>
<>在一些天主教國家裏巴洛克藝術有著較佳的發展,尤其是在反對宗教改革的最後幾年,大約在1600年時:為了對抗新教的擴張,在30年戰爭後 (結束於 1563年),羅馬教會重新確立其傳統的教義,並參與了密集的傳教活動。羅馬教會將以浩大神聖與感人之再現來對抗宗教改革司祭所鼓吹的形象禁律。寫實主義與近似真實一般,巴洛克的藝術家們藉由穹蒼與諸聖的再現於美學教材上相互競爭,所有的就像那些建築師所置放的浮誇畫框。
</P>
<>結合了與教廷相連的專制政權,巴洛克特別在一些傳統主義的國家、意大利、西班牙和某些日耳曼國家裏擴展。而在北歐一些最進步的國家中,特別是一些被宗教改革所征服的國家,它只是在一些市立的建築中展現:巴洛克的建築師為歐洲的封建者構築了許多奢華的宮殿,不論這些封建者是否支持宗教改革,藉由這些建築的宏偉壯麗,喚起人們注意到其強大的勢力。
</P>
<P>
<P>
<P>
<P>巴洛克藝術雖然形成並盛行於十七世紀,但與過去其他藝術風格卻是並存的,以當時意大利及西班牙兩地為例,當時是文藝復興盛期、矯飾主義以及巴洛克三種風格同時並存,不過還是以巴洛克為其主流。(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open-27-broadcast.htm, http://www.baroque.idv.tw/art-baroque.as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 10:21:56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0:26 | 只看该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與宗教改革

<>
</P>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在艾斯萊本逝世),本名 Martin Luder,新教宗教改革的發起人。他本來是奧思定會的教士、神學家和神學教授,本來他想避免教會的分裂來達到教會改革的目的。他的演說和寫作天才以及他的令人尊重的為人使他的主張獲得了很大的歡迎。他的改革終止了中世紀天主教教會在歐洲的獨一地位。他翻譯的路德聖經至今為止是最重要的德語聖經翻譯。 <p></p></P>
<p> </p></P>
路德在他當年去羅馬時就已經結識到了天主教的懺悔習俗,他內心裡反對這種做法。為了募捐來建造羅馬的聖伯多祿大殿,教會發行赦罪書(贖罪券),只要繳一定的錢買赦罪書的人就可以將自己或已逝世的人的罪赦免了。「隨著錢落入盒子裡的聲音,你的靈魂就升天了。」路德在維滕堡公佈他的論綱前一年就已經開始在佈道時反對這個做法了。<p></p></P>
<p> </p></P>
1517年夏,路德看到一份美因茨大主教和樞機阿爾佈雷希特·馮·布蘭登堡給到處遊蕩販賣赦罪書的牧師的一封信。該樞機主教想要用收入的部分來付他欠富格爾家族的債。富格家族向該樞機主教借了這筆錢來讓他獲得主教的地位,為此他遣送約翰·特澤爾途經維滕堡奔赴薩克森。1517年9月4日路德發表了他的九十五條論綱,他希望以此來引起他的神學教師同事們的神學討論。一份這部最早的原文的逐字拷貝前不久在沃爾芬比特宮的圖書館中被發現。<p></p></P>
<p> </p></P>
但真正著名和引起宗教改革的是後來的另一份反對赦罪書的九十五條論綱。傳說路德於10月31日將這份論綱釘到維騰貝格宮殿教堂的大門上。在這份論綱中他不反對天主教會收集錢的做法,而是反對其中反映出來的赦罪的教條。對路德來說販賣赦罪書體現出了教會需要「從頭到尾」進行一次根本的改革。他在這份論綱中沒有直接攻擊教宗,但他認為教宗的任務在於為所有教徒懇求神的憐憫。1518年路德又用簡明的語言將他的論綱的宗旨和他的認為寫成了大眾能夠理解的方式。<p></p></P>
<p> </p></P>
路德在瓦特堡上持假名「榮客約克」待到1522年3月1日。在梅蘭希通德鼓勵下他從1521年秋開始翻譯新約,在11個星期內他將新約譯成德文。後來這個翻譯被印刷許多次。此後他又翻譯了舊約(1534年完成),兩者一起組成了著名的路德聖經。作為翻譯的基礎他使用了伊拉斯莫的希臘文聖經和他自己的拉丁文翻譯和武加大譯本。</P>
<p></p> </P>
這樣路德使得普通人也能讀聖經的內容。他的翻譯不是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將聖經中的大意(和他自己的理解)翻譯為德文。他想使用大眾的語言,因此他使用的語言是非常生動、形象、大眾化和非常易懂的。他使用的方言是融合了南德和北德方言的中德方言。這也是他家鄉的方言。他的聖經翻譯為德文的規範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http://zh.wikipedia.org/wiki/馬丁·路德) <p></p></P>
<p> </p></P>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0:28 | 只看该作者

罗马天主教 改革运动(Counter Reformation)

<>反宗教改革运动或称罗马天主教的改革运动(Counter Reformation),是指16-17世纪初罗马天主教内部在的改革运动。罗马教廷所发动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联合了当时西班牙的封建势力。其目的是对抗宗教改革运动,并维护罗马天主教的统一和权威。反宗教改革运动影响最深的,是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天主教教会。天特会议重新确立了神职人员要禁欲的原则,以及七圣礼,并开始着重宗教教育和海外传教工作。这些改革运动也促成了一些修会的成立,势力较大的有依纳爵・罗耀拉在巴黎创立的耶稣会。(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8D%E5%AE%97%E6%95%99%E6%94%B9%E9%9D%A9) </P>


<p>
<p>
<p>
Counter-Reformation came about with the initiative to make the Catholic Church more attractive to the common person. In addition to better training for the clergy, there was also the idea of making the Church's facilities and activities more attractive to the laypeople. Part of this included extensive decorations that would eventually spawn the elaborate baroque art style.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unter-Reformation)
<p>
<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 10:29:42编辑过]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0:31 | 只看该作者

教宗保祿三世 (Pope Paul III, Papa Paolo III, Paulus III)

<>
</P>
教宗保祿三世,又譯保罗三世(1468年2月29日−1549年11月10日,原名Alessandro Farnese,在位期間:1534年−1549年),他將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逐出教會,推動反宗教改革運動,承認耶穌會,召開天特宗教会议 (Concilio di Trento, Council of Trent)。<p></p></P>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7%A5%BF%E4%B8%89%E4%B8%96) <p></p></P>
<p> </p></P>
The Council of Trent was the 19th Ecumenical Council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Considered one of the Church's most important councils, it was convened in Trento three times between December 13, 1545 and December 4, 1563 as a response to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uncil_of_Trent) <p></p></P>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0:33 | 只看该作者

教宗儒略三世 (Pope Julius III, Papa Giulio III, Iulius III)

<>
</P>
教宗儒略三世,又譯猶利三世、尤里乌斯三世、朱利叶斯三世,(1487年9月10日−1555年3月23日),原名 Giovanni Maria Ciocchi del Monte,<p></p></P>
1550年2月7日—1555年3月23日在位。<p></p></P>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4%92%E7%95%A5%E4%B8%89%E4%B8%96) <p></p></P>
<p> </p></P>
In 1536 he was created cardinal-bishop of Palestrina by Pope Paul III (1534–49), by whom he was employed on several important legations; he wa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Council of Trent, opening its first session at Trent, December 13, 1545, with a brief oration. At the council, he was the leader of the papal party against Emperor Charles V (1519–56), with whom he came into conflict on various occasions, especially when, on March 26, 1547, he transferred the Council to Bologn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pe_Julius_III)<p></p></P>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0:35 | 只看该作者

教宗马塞勒斯二世 (Pope Marcellus II, Papa Marcello II, Marcellus II)

<>
</P>
教宗马塞勒斯二世,又譯馬塞盧斯二世或才祿二世(1501年5月6日−1555年5月1日,原名Marcellus Cervini,在位期間:1555年4月10日—1555年5月1日)是天主教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七短的教皇,在位僅僅二十二日。出生於義大利安科納地區,曾經是聖克羅齊地區樞機主教。他在教皇儒略三世逝世後於1555年4月9日當選成為教皇。因為身體狀況不佳而受到樞機主教團壓力而退位,但他在短短二十二日任期就用盡梵蒂岡資金,樞機主教團後來找到一個比教皇馬爾克路二世更正直、高名譽、老練之人,他的後繼者教皇保祿四世。(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AC%E7%88%BE%E5%85%8B%E8%B7%AF%E4%BA%8C%E4%B8%96) <p></p></P>
<p> </p></P>
During the Council of Trent, Cardinal Marcello Cervini was elected one of the council's three presidents, along with fellow cardinals Reginald Pole and Giovanni Maria Ciocchi del Monte (the future Pope Julius III).  (http://en.wikipedia.org/wiki/Pope_Marcellus_II)<p></p></P>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0:37 | 只看该作者

坎特伯里大主教 雷吉纳尔德・波尔 (Reginald Pole)

<>
</P>
Reginald Pole (1500 – November 17, 1558) was an English prelat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Cardinal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During the Council of Trent, Cardinal Reginald Pole was elected one of the council's three presidents.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ginald_Cardinal_Pole)<p></p></P>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0:40 | 只看该作者

天特大主教 Cristoforo Madruzzo

<>
</P>
Cristoforo Madruzzo (July 5, 1512 – July 5, 1578) was an Italian Roman Catholic cardinal and statesman. As cardinal, Bishop of Trent, and temporal ruler of that principality, he naturally played a prominent part in the Council of Trent. Among other things he insisted that the reform of the Church should be taken up in earnest, a matter much desired by Charles V, and by which it was hoped to win the Protestants back to the Church. It was largely due to his efforts, that this subject was discussed and enactments of that character were passed in each session together with decisions on doctrinal matters. He was also intent upon promoting a truly religious and Christian life among both the people and the ecclesiastics under his jurisdiction. He was himself cultured and learned, and patronized with great munificence the liberal arts and learn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Cristoforo_Madruzzo)<p></p></P>
<p> </p></P>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0:41 | 只看该作者

聖依納爵•羅耀拉 (Saint Ignatius of Loyola, San Ignacio de Loyola)

<>
</P>
聖依納爵·羅耀拉(西班牙文:Ignacio de Loyola,受洗前名為:&Iacute;&ntilde;igo López de Loyola,又稱為伊格那丟,1491年12月4日?- 1556年7月31日)西班牙人,是羅馬天主教耶稣会的创始人,也是聖人之一。他在羅馬天主教內進行改革,以對抗由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基督新教宗教改革。(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E%9D%E7%B4%8D%E7%88%B5%C2%B7%E7%BE%85%E8%80%80%E6%8B%89) <p></p></P>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0:42 | 只看该作者
十七世紀巴洛克藝術的最大中心是罗马,佛羅倫斯已退居次要的地位。一般認為,意大利的巴洛克藝術分為三個階段:1600 ~ 1625 年為初期,1625 ~ 1685 年為盛期,1685 ~ 1750 年為後期。</P>
<p></p> </P>
The Council of Trent (1545-63), in which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swered many questions of internal reform raised by both Protestants and by those who had remained inside the Catholic Church, addressed the representational arts by demanding that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in church contexts should speak to the illiterate rather than to the well-informed. <p></p></P>
<p> </p></P>
Due to this, Baroque art tends to focus on Saints, the Virgin Mary, and other well known Bible stories. This turn toward a populist conception of the function of ecclesiastical art is seen by many art historians as driving the innovations of Caravaggio and the Carracci brothers, all of whom were working (and competing for commissions) in Rome around 1600. <p></p></P>
<p> </p></P>
However, although religious painting, history painting, allegories, and portraits were still considered the most noble subjects, landscape, still life, and genre scenes were also very common. <p></p></P>
<p> </p></P>
Baroque art is characterized by great drama, rich deep color, and intense light and dark shadows. As opposed to Renaissance art, which usually showed the moment before an event took place, Baroque artists chose the most dramatic point, the moment when the action was occurring: Michelangelo, working in the High Renaissance, shows his David composed and still before he battles Goliath; Bernini's baroque David is caught in the act of hurling the stone at the giant. Baroque art was meant to evoke emotion and passion instead of the calm rationality that had been prized during the Renaissan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oque_art)<p></p></P>
11#
发表于 2008-1-21 18:29 | 只看该作者
后面的几个邮戳是1950年的吗?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5:58 | 只看该作者

奥塔维奥•莱奥尼(Ottavio Leoni)之 卡拉瓦乔画像(Ritratto di Caravaggio

<>
</P>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etto il Caravaggio〕,出生在北意大利伦巴底省的卡拉瓦乔村,因此人们称他卡拉瓦乔〔Caravaggio〕。


<p>
<>Ottavio Leoni (1578-1630) was an Italian painter and printmaker of the early-Baroque, active mainly in Rome. His chalk portrait of Caravaggio, c. 1621, is the only documented portrait of the painter by another artist.</P>
巴洛克藝術初期是在克服矯飾主義的傾向,呈現在繪畫的發展當中,以意大利畫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最具代表性。他跟他的弟子將明暗強烈對比的技法,與熱情奔放的人物造型相配合,形成巴洛克繪畫的特色之一。

卡拉瓦乔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他的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線的明暗襯托出真實的空間感,並大膽捨棄對所有細節的描寫,以創造出畫面戲劇性的效果。他對自然的態度是直觀的,經常以粗野或純樸的市民為模特兒繪製肖像畫,他在靜物畫上的成就也十分突出。他的一些早期重要作品如《抱水果籃的孩子》〔Boy with a Basket of Fruit〕、《年輕的酒神》〔Bacchus〕、以及《彈魯特琴的姑娘》〔Lute Player〕,都呈現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卡拉瓦乔的一生,從生活到藝術,都是一個叛逆者和革新者。他的個性狂野、暴躁、易怒,總是想要脫離舊時的規範,重新思考藝術的意涵。作品坚持写实主义,从不步人后尘。即使是宗教题材作品,也总是把宗教事件描绘成普通人中的普通事。約在 1590 年,卡拉瓦喬為聖路吉教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畫了著名的祭壇畫《使徒馬太和天使》〔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在畫面上,有兩個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馬太完全是一個農民的樣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寫字。卡拉瓦喬對宗教畫的理解是:應該把流浪漢、農民、漁夫的形象引進神聖的教堂。
<p>
<p>
後來,他又完成了另兩幅出色的祭壇畫《埋葬基督》﹝The Entombment﹞與《聖母之死》﹝The Death of the Virgin﹞。在《埋葬基督》中,沒有激動不安的殉教氣氛,基督好像是一位死於貧困的普通人。在《聖母之死》中,構圖的中心是聖母瑪利亞,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圍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鄉野村夫。這樣的畫面如同是真實生活的一幕,沒有絲毫的美化,也沒有表現出聖母的神聖與榮光。(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th9_1000/open-27-broadcast.htm)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21 12:01:16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hinamaxicard.com ( 粤ICP备05042178号 )

GMT+8, 2024-6-20 09:04 , Processed in 0.0744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